查看原文
其他

LA封面作品 | 上海彩虹湾公园——基于低影响开发技术的都市棕地修复设计

《风景园林》 风景园林杂志
2024-09-03

全文刊登于《风景园林》2024年第7期 P65-70

杜安


上海彩虹湾公园——基于低影响开发技术的都市棕地修复设计


1 项目概述

彩虹湾公园是上海市高密度人口中心城区——虹口区近年来新建的面积最大的公园绿地。它为周边大型社区约1万户家庭和4万余居民提供了高品质的人居环境。这里曾是上海第二纺织机械厂的废旧厂区,也是上海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缩影。随着城市的发展,用地性质发生变化,曾经的工业棕地成为上海公园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景观节点。项目设计引入海绵绿地建设理念,实现了工业棕地的再生。场地承载了生态防护隔离、雨水收集、科普示范、公共服务、休闲游憩、景观观赏等多重功能。通过对空间布局的调整与材料细节的把控,还原景观空间,重现场地的工业痕迹,唤醒场地变迁的历史记忆。


公园核心区鸟瞰图


2 场地现状与设计难点

彩虹湾公园曾是上海第二纺织机械厂的废旧厂区。随着城市规划的调整、用地性质的改变,场地周边已经建设成为虹口区最大的高密度社区。场地原始地形呈南高北低,公园北部因雨水汇集形成了一个约1 100 m2的雨水湿塘。但由于湿塘面积较小,水体自净能力有限,掺杂了道路油污和垃圾的地表径流对场地内的水质造成污染,水体严重富营养化,出现了蓝藻、绿藻爆发的生态灾害。场地内有急需生态修复的水体和较大体量的变电站等地面建筑,场地紧临2条铁道且周边的市政配套设施不够完善,这些场地限制因素成为设计团队面临的挑战。


公园海绵设施


3 设计策略

设计团队以场地北侧自然湿塘的地形为基础,通过一系列低影响的开发措施,构建了可持续的雨水花园系统,提升滨水生态空间的体验感。沿用自然湿塘湖底地形,人工开挖水面,扩大水域面积。采用生态驳岸的设计,弱化人工干预的痕迹,修复湿塘的水体生态系统。充分利用人工开挖水面堆积的土方,依据驳岸设计的地形和湿塘南侧外围地势,设计下沉式雨水花园,用于汇集周边汇水区雨水,就地自然蓄渗,并种植水生、湿生植物,净化、滞留雨水。

场地内保留的乔木为景观空间的营造提供了良好的先天条件。结合透水铺装、下沉式亲水栈道的设计打造出富有场地特征和魅力的绿地景观。通过科学合理的绿化配置,以及创新的立体绿化等形式,将体量庞大的变电站地面建筑与公园内的多个配套建筑隐藏于绿地之中。


植物景观特色


4 技术创新

彩虹湾公园中的城市绿地低影响开发关键技术有4个方面的创新。

1)海绵绿地绿色基础设施体系的构建。人工湿塘、滨水生态缓冲带、下沉式雨水花园、重塑后的地形、透水铺装设施、亲水设施、立体绿化等构成了公园绿地基础设施体系,有效地削减了地表径流。


低影响开发技术应用


2)水体生态修复。为了扩大水域面积,设计团队在自然湿塘的基础上开挖水面,并采用生态驳岸的设计,弱化人工干预的痕迹。利用土壤、人工介质、植物、微生物之间的有机作用,对污水、污泥进行处理,营造适宜水生植物生长的水体环境。构建沉水、浮叶、挺水植物群落,投放复合微生物改善水质,提高水体透明度。同时投放水生动物,优化和稳定水下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使生态系统达到平衡,营造“水清草绿型”生态水体环境。

设计雾化景观系统,在提升景观效果的同时,增加空气湿度、吸收环境热量,有效调节局部区域温度。

修复前,湿塘水体水质低于Ⅴ类标准,水质透明度仅20 cm;修复后的水体水质维持在Ⅳ类标准,水质透明度达1.3 m以上。


水体生态修复后效果


3)植物设计。水陆交界地带(滨水缓冲带)分布有丰富的植物群落,植物配置设计结合水体生态修复同步进行,构建“近水陆生植物—沿岸挺水湿生植物—浅水、挺水湿生植物—漂浮、沉水植物”层片式植物群落配置模型,形成错落有致的湿生植物景观群落。同时,结合季节特点,打造每年春季鸢尾花海和秋季粉黛乱子草观赏草坪两大特色观赏植物景观,公园成为社区居民与游客喜爱的休闲观赏点。

充分利用地下变电站的顶板,对茶室、工具间、厕所等配套建筑外墙立面及屋顶进行立体绿化设计,将10余种绿色植物以图案拼贴的方式进行组合种植,立体绿化内设有自动灌溉系统,满足植物自然生长需求。


雨水花园


4)亲水设施建设(可达性设计)。设计团队以紧临公园场地的2条铁道的线型为灵感,将2条弧形透水观花栈道架设于下沉式雨水花园之上,连接绿地与湿塘。平行的2条栈道之间设置0.5 m高差,创造出独特的空间体验感。锈钢板主体、镀锌网格片面层的金属元素铺装,映射出场地曾经作为原废旧厂区的工业记忆。设计控制人工湿塘的水位标高,人们行走在下沉式亲水栈道时,水面位于成人腰部至前胸处,让人有在水中穿梭的动态亲水体验。下沉式亲水栈道也因此成为整个项目的设计亮点,深受游园人群特别是儿童的喜爱。


下沉式亲水栈道

游径系统及铺装材料


5 设计解决的社会问题

在社区公园的空间尺度下,设计团队将海绵绿地的建设理念引入场地设计,构建了一套可以推广的低影响开发技术系统。通过修复都市棕地,向专业人士和居民展示了景观环境的雨水管控能力,增进了大众对海绵绿地理念的科学认知,丰富了人们的真实体验。景观空间营造、材料细节处理很大程度上唤醒了人们对场地变迁的历史记忆与情感连接。上海彩虹湾公园让曾经的工业棕地焕发新生,并肩负着新的使命继续生长。

为游客提供独特的游园体验

彩虹湾公园景色




项目类型:工业棕地转型、社区公园、绿色基础设施、水生态修复、节能减排

项目地点:上海市虹口区

项目面积:1.67 hm2

设计时间:2014-2021年

建成时间:2021年10月

设计单位:上海市园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主持设计师:杜安

设计团队:庄伟、夏孝叶、戚锰彪、吴小兰、李雯、黄慈一、徐元玮、钱成裕、施炜、刘妍彤、陆健、翁辉、陈惠君、王文姬、荆贝贝

建设单位:上海市虹口区绿化管理事务中心

合作单位:上海鸿澄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上海园林绿化建设有限公司

图片来源:玉宇景观摄影(YUYU STUDIO)

获奖信息:2024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奖(Urban Design & Architecture Design Awards)金奖

              2023 年IFLA 亚太地区风景园林奖(IFLA ASIAPAC LA Awards)“建成项目--公园与开放空间”卓越奖

              2023 欧洲设计奖(European Design Awards)金奖

              2023年度建筑师奖(Architect of the Year Awards)大奖

              2023 IDA 美国国际设计奖(International Design Awards)铜奖

              2023 DNA巴黎设计大奖(DNA Paris Design Awards)荣誉奖




相关阅读:

《风景园林》2024-07刊首语 | 郑曦:多维感知与风景园林空间体验

全文开放获取 | 《风景园林》2024-07目录 | 多维感知与风景园林空间

LA新刊抢先看 | 城市群生态与农业空间协同管控路径 | 翟端强 卓健



完整深度阅读请参看《风景园林》2024年7期

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店铺购买

文章编辑 刘昱霏

微信编辑 刘芝若

微信校对 刘昱霏

审核 曹娟


声明

本文版权归本文作者所有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如需转载请与后台联系

欢迎转发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风景园林杂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